經濟日報訊:一說到煤炭,人們最容易想到的詞匯是:黑、臟、污染、霧霾……
神華集團是我國煤炭行業無可爭議的龍頭企業。不過,這家以煤炭為基礎的“巨無霸”,一直注重煤炭產業清潔化,在2014年啟動了“1245清潔能源發展戰略”,將發展愿景設定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供應商。
“從2015年到2030年,神華將實施三個‘五年規劃’,樹立三個階段性目標,全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供應商。”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說,“十三五”期間,神華將以清潔能源發展戰略為指引,形成以煤炭清潔生產為主體,煤炭清潔發電和煤炭清潔轉化為兩翼,以太陽能、風能、核電等產業為補充的“一主兩翼、適度多元”的產業布局。
在“去煤化”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神華集團如何實現“一主兩翼”的清潔發展?把煤炭由“黑”變“綠”、由“黑”轉“白”的愿景能實現嗎?經濟日報調研組走進神華集團采訪的第一站,就從煤炭開采開始。
礦區煤炭不落地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是對神華集團神東礦區氣候狀況的真實寫照。
這片蘊藏著豐富煤炭資源的土地,歷史上年均降水量僅有362毫米,但蒸發量遠大于此,常年風沙彌漫,風蝕區占總面積70%以上,生態環境極度脆弱。既充分利用煤炭資源,又保護好荒漠區的生態環境,實現煤炭開采與生態保護雙贏,是一個難上加難的考驗。
“神華集團要實施‘1245清潔能源發展戰略’,就必須把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于煤炭開采、加工、利用、轉化、綜合循環等全產業鏈。”神華集團副總經理李東說,在煤炭開采環節,必須全力實現不擾動外部環境,實現綠色開采,清潔供應。
神東礦區大柳塔煤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礦,也是我國少數幾座采用大采高采煤工藝的煤礦之一。在大柳塔煤礦距離地面150多米的工作面,記者看到7米高的國產大型液壓支架十分整齊地一字排開,撐起了一片寬敞的采煤作業空間。在預先鋪設好的軌道上,大型采煤機緊貼著厚厚的煤層,采煤機上兩個巨大的轉盤飛速轉動,切割下來的煤塊落在快速運轉的皮帶機上。
大柳塔煤礦礦長劉民強告訴記者,大柳塔煤礦一個生產班組11人,工作8個小時就可以采15000噸煤,每個月可以掘進1300米。2015年,大柳塔煤礦全員工效達117噸/工,是行業平均水平的近17倍。
神華集團共有煤礦77處,核定/設計生產能力近6億噸/年。近年來,神華集團加速推進安全、高效、智能礦井建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程度越來越高。目前,神華集團原煤生產綜合能耗只有約2.7千克標煤/噸,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楊俊哲告訴記者,原煤通過皮帶機送到洗煤廠洗選后,將被存放在大型筒倉里。發運時,再通過皮帶轉移到定量倉裝車。
記者來到大柳塔選煤廠裝車車間時,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操控裝車,只見他鼠標輕輕一點,定量倉里的煤就精準地滑落到車廂里。根據記者現場測試,裝滿一節載重75噸的車廂,只需37秒鐘。
神華神東煤炭集團洗選中心副主任何宗政介紹說,完成裝車后,還需要在煤炭表面撒上封存劑進行固化,防止運輸途中的粉塵污染,實現了煤炭生產、運輸過程中的不落地。
“目前,我們整個礦區地面上沒有裸露堆放的煤,完全實現了‘采煤不見煤’,環境更加清潔衛生,大大減少了煤炭開采對環境的影響。”楊俊哲說。
神華集團煤炭生產部總經理趙永峰介紹說,在煤炭生產開采中,神華集團露天礦、井工礦采區回采率分別達98%、85%以上;通過綠色開采實現了“采煤不見煤,污水不外排,矸石不出井”,做到綠色開采,清潔生產。
采空區建成地下水庫
廣袤的西北地區缺水!對此,大柳塔煤礦總工程師陳蘇社體會頗深:“神東礦區屬于半干旱氣候,干旱少雨。在上個世紀,水廠給礦上供水時有時無,水一停,整個井下生產就停了。”找水,曾經是神東礦區維系生產和生活的一大任務。
現在,情況大為改觀。記者來到大柳塔礦的地下水庫,這個水庫基于超大工作面開采后井下采空區自然邊界明顯、巖體空隙均勻的實際,采用全新的“地下水庫”技術建成。具有遵循地下水的賦存規律、注重煤礦井下水資源保護的特點。
陳蘇社說,井下涌水量約400立方米/小時,全部通過不同水平間的連接管道,由注水孔注入22煤層的地下水庫,經矸石自然凈化過濾后全部進行復用,實現了井下生產污水零升井。
目前,大柳塔煤礦地下水庫的總儲水量約為710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個中型水庫。水庫水源大部分利用地下水運移、自然壓差規律進行收集、輸送,具有“循環型、環保型、節能型、效益型”的特點。
楊俊哲介紹說,采空區天然凈水廠污水處理量350萬立方米/年,是標準的無人、無設備、無電耗、無材耗的“四無”效益型天然污水處理廠。水質化驗分析結果表明,礦井水經采空區自然凈化后,水質完全可以滿足工業和綠化用水要求。
記者了解到,通過這一示范工程,大柳塔煤礦井下每年節約用水280萬立方米,節省購水費用4200萬元,減少礦井水處理及外排費用1800萬元。
截至2015年9月,大柳塔煤礦、上灣煤礦、補連塔煤礦、榆家梁煤礦等15個礦井已經建成35座地下水庫,每座平均儲水量約71.4萬立方米;目前整體儲水量達到2499.5萬立方米,歷史最大儲水量達到3100萬立方米,相當于地面建設兩三座1000萬立方米中型水庫的蓄水量,大幅減少了外購水和排水等費用,基本解決了神東礦區煤礦生產中供水、排水、污水處理以及防治水災的問題,礦區中水復用率達到72%,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煤礦開采每年產生的礦井水約80億噸,而利用率僅為25%,其他未能利用的60億噸水資源,相當于60個儲水量1億噸的大型水庫,這對于人均淡水資源遠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我國是巨大的資源浪費。我國煤礦大多地處西部北部水資源極度缺乏地區,神東礦井分布式“地下水庫”技術的推廣應用意義重大。
“通過全面推進礦井水深度處理技術和中水回用技術應用,大大拓寬了西北缺水地區水資源利用潛力。”張玉卓說,未來5到10年內,神華集團還將繼續加強保護和改善地下水資源,使西部礦井水利用率由目前的不足30%提高到60%,年節約水資源10億噸以上。
在煤海上造一片綠洲
在神華準能集團公司,有一個標語隨處可見:“你能、我能、大家能,準能”。
“這是我們多年倡導的企業文化。”準能公司總經理張鐵毅說。憑著“你能、我能、大家能,準能”這股勁,準能公司已經走出了一條資源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發展路子,在煤海上造出了一片綠洲。
作為全球最大的露天礦井,準能公司如何在溝壑縱橫、生態脆弱的土地上既挖煤又造綠洲?抱著好奇和懷疑的態度,記者驅車來到準能公司旗下的黑岱溝露天礦。
通往礦區的道路十分寬闊,路面寬度超過20米,前方引導車的尾部高高地懸掛著一面小紅旗。“這里的運煤車輪胎高4米,載重達到300多噸。上下坡時,運煤車看不到路上行駛的其他小汽車。小汽車懸掛紅旗,可以提醒大卡車。”張鐵毅說。
黑岱溝露天礦礦長劉玉福告訴記者,這里的煤層大約29米厚,按照目前的開采水平,每年可以推進開采約400米,平均開采深度110米左右。
問題是,露天開采怎樣造出一片綠洲?記者了解到,方法是這樣的:露天礦開挖時,將挖出的好土覆蓋到原來生態不好的荒地上,將原來溝壑縱橫的荒地變成平整的良田。按礦上的說法,這叫外排場。露天礦開采過程中,不斷將挖出的好土回填至礦坑,形成新的良田。按礦上的說法,這叫內排場。
張鐵毅告訴記者,針對礦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特點,準能公司把土地復墾、生態保護、水土保持納入到“三同時”管理,從2002年開始每噸煤提取0.45元作為復墾及綠化基金。
截止到2015年,準能公司的環保、水保、綠化復墾累計投入37.38億元,其中環保投入18.43億元,水保投入5.15億元,綠化復墾投入13.9億元;累計完成復墾2303.04公頃,種植各種喬、灌木6400多萬株,地被及牧草17.13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達75%以上,比原始自然地貌提高2至3倍。
準能公司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斌告訴記者,從2012年起,東、西兩個排土場種上了玉米、大豆,累計產量達到246萬斤。如果按照單產算,是本地村民農作物種植產量的3倍。
“你們要是夏天的時候過來,到處郁郁蔥蔥,涼風習習,倒像是置身在一座巨大的天然氧吧里。”張鐵毅說,目前,礦區生態系統結構由簡單趨向繁雜,植物種群由單一趨向多樣,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已經從荒坡禿頂變成植被覆蓋、草木茂盛的人工生態區,生態系統向著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在神東礦區,楊俊哲告訴記者,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在實施綠色開采的同時,也主動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在全國煤炭系統中率先建立了生態治理資金長效保障機制,先治后采,采治互動,以采促治,形成了以煤業發展促進生態治理,以生態治理保障煤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經過30多年努力,目前神東礦區的植被覆蓋率已由開發初的3%至11%提高到60%以上,累計生態治理面積達245平方公里。神東不僅沒有因大規模開發造成環境破壞,而且使原有脆弱生態環境實現正向演替。
記者了解到,目前,神華集團已經有21個煤礦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